被世人美喻为“尼日尔河谷宝石”的杰内古城,位于马里中部尼日尔河内三角洲最南端,它是撒哈拉通向非洲的大门,也是沙漠人心中传奇之城。杰内的大清真寺是世界上最大的泥土建筑,还有杰内城中的泥土民屋,它们都仿佛来自于梦境。
以独特的撒哈拉苏丹建筑风格著称于世的杰内古城,建立于公元800年,它毗邻撒哈拉和多雨的苏丹地区,位于游牧地区和固定居住区的切换点上。它建造在尼日尔河流域一个防御性的小岛上,从河边到有贸易往来的游牧人城镇廷巴克图只有500公里。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杰内古城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杰内古城以光辉灿烂的伊斯兰文化和盛极一时的摩尔式建筑闻名于伊斯兰界和撒哈拉以南的热带非洲地区,是一座富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从公元9世纪或10世纪开始,杰内古城在黄金贸易以及苏丹地区其他商品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悉,博博人是杰内的最早居民。随后,诺诺人、索宁人先后来到这里定居。以精通商贸活动而闻名。公元13世纪,随着繁荣的黄金贸易的兴起和罪恶的奴隶贸易的建立,城市得到迅速发展,极盛时期居民达到5万人,伊斯兰教得到广泛传播,市内建起一批伊斯兰建筑和摩尔式建筑,成为蜚声西非地区的一座重要城市。
从14世纪起,马里帝国、桑海帝国和摩洛哥人先后占领这座城市。1893年,经过数次残酷争夺,法国殖民者以沉重的代价占据这座城市。在异族人统治时期,市区建筑多次遭到破坏,城市地位逐渐下降,后来几乎销声匿迹。马里独立后,虽然杰内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终不能像昔日那样声威四震。
杰内古城现有居民1万余人,市区有老城区、卡尼亚纳、托农巴和杰内几个部分,著名的摩尔式建筑散落在市区各处,使整个城市显得别致典雅,古风浓厚。这座城市迄今依然商贸繁华,是马里南部地区的重要商业城市。市内有大型阿拉伯市场,店铺林立,摊点密集,货物丰富,品类齐全,尤以出售当地精美的手工艺品著称。附近地区农业发达,牧业兴旺,杰内城又是马里南部地区稻谷、小米、玉米、高粱、牲畜、肉类、鱼虾、皮革、水果集散中心。粮食加工、肉类加工、皮革制造等手工业发达。杰内交通依靠公路,城区以杰内清真寺为中心,十多条纵横交错的宽阔马路通向全国各地。
这座古城需要几天细细品味,我在这里充分感受这里的古风古韵。我先到了附近的莫普提,要去杰内必先来这里,此处满大街是导游和小商贩,他们的热情吆喝声是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这里有很多前往杰内古城的车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了杰内古城遗址,首先会看到入口处有一个巨大的牌子,上面用图表的形式标出杰内古城遗址的4个断层,分别代表这座城市经历的4个不同发展时期。
独具特色的建筑散落在杰内市区各处,使整个城市显得别致典雅,古风浓厚。城内的古建筑约有2000座,被完好地保存下来。杰内的景观主体——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当属无可比拟的大清真寺,它是世上最大的黏土建筑,始建于1280年,当时的杰内国王信奉伊斯兰教。而后大清真寺经过重建,占地面积6375平方米,建筑面积3025平方米,整个建筑没用一砖一石,而全部是用当地的一种黏土建造而成的,是迄今世界上仅存最大的泥土建筑。大清真寺墙壁上往外延伸出的木杆是其结构的一部分,也是每年进行黏土修补时用以攀登和支撑的建筑架子。对看惯了钢筋水泥的游客来说,这给人一种贴切、自然、毫不造作的亲和力,或者可以说,它是非洲最具视觉和谐感的建筑。
领略大清真寺的最佳地点是周边的楼房屋顶,给1000西非法郎就能上去(相当13元人民币),寺内不让非穆斯林进入,但是如果你对伊斯兰教感兴趣或者尊重穆斯林的清规,也可以交涉交涉。大清真寺内可同时容纳2000多人作祈祷。据当地人介绍,在当地高达46摄氏度的气温下走进清真寺也会感到凉爽。这里也是杰内伊斯兰教育、文化和神学的灵魂所在,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是西非伊斯兰教的中心之一,至今仍是马里伊斯兰教的圣地。
杰内人注重礼貌,讲究礼节,为人憨厚。当地居民见到外国客人,总是主动地打招呼,握手致予问候,询问对方是否有需要提供帮助的地方,使那些初次踏上这个国土的外国人切身感受到马里人彬彬有礼,热情朴实。
岁月流逝,兴衰交替,杰内充满浓厚宗教色彩的清真寺、独具特色的王宫府第和民居,使这座城市依然显得古香古色、典雅朴实,同时古城也是一张充满神韵的历史画卷。
推荐阅读:
600岁城隍庙开光仪式将对外开放
岭南名山西樵山期待全面复兴
繁昌县新港镇惊现宋代古墓
宜宾屏山楼东 即将消失的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