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只见堆积如山的档案占满了书柜,数名工作人员正在用电脑操作建筑软件,汤国华不时在旁边提出指导意见。这位老教授看起来有些不苟言笑,但当记者一提及广州旧城的规划改造,他顿时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讲述那些老房屋背后的故事。
历数近年来岭南历史建筑保护的案例,许多都与这位老教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投身于岭南古建筑修复工作近30年,年逾花甲的汤国华至今仍充满干劲。修复古建筑的躯壳,使其内涵和价值得以延续,已被他当做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而他也被誉为“岭南建筑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奔波于城市巷道和乡间田野,对古建筑的一砖一瓦反复测量——这是汤国华工作的常态。虽然在旁人眼中,这些工作内容未免过于枯燥,但汤国华却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被问及动力的来源时,汤国华说:“我希望这些建筑的生命能够延续下去,让后人有参考和研究的样本。”
在跨进建筑艺术的大门之前,汤国华当过民办教师,也做过木工,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被派至华南理工大学进修深造,才逐渐与岭南古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到了90年代中后期,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凭着在建筑学领域多年积累的学识和经验,汤国华开始投身于对岭南古建筑的保护性修复工作。
在汤国华眼中,岭南古建筑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更承载了一个逝去时代的生活方式。对于岭南古建筑保护,这位老教授有种近乎偏执的执著。
对于将古建筑改建为现代商业区的开发模式,汤国华深恶痛绝。在恩宁路改造工程中,他坚持认为不能照搬上海新天地的做法。“让原来的居民搬走,把老房屋变成高档消费区,那是不行的,恩宁路不能走这条老路,应该让居民原来的生活状态保留下来。”
严谨:医德高尚的古建筑“医生”
当记者问起恩宁路改造情况时,汤国华在档案柜中随手搬来一摞测绘材料,说起亲自测量过的旧屋们来如数家珍。
“他对待古建筑就像对待病人一样,是一位非常有医德的古建筑‘医生’。”广州大学建筑系研究生袁艺峰说。
数年前,袁艺峰跟随汤国华到番禺留耕堂做测绘工作,并负责测量祠堂牌坊的斗拱。斗拱距离地面较高,且结构非常精巧复杂,袁艺峰只能沿着扶梯爬上去,用手伸进去摸索并推测它的构造。当他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汤国华时,汤对袁的说法有点怀疑。“汤老师已经60多岁了,但他还是亲自爬上7米高的扶梯,在上面研究了10多分钟才下来。”当时,袁艺峰在下面紧紧地扶着梯子,既惊讶又感动。
从1994年开始,汤国华带着他的学生们对一德路圣心大教堂这座历经风雨、早已残破不堪的古建筑进行测绘,制定严谨的修复方案。2004年,圣心大教堂维修工程开始,作为维修方案的设计者和工程质量的监督者,汤国华可谓倾尽心血。
由于教堂原始的设计图纸已经无法找到,汤国华和学生们只能对教堂的每个部件做细致而严谨的测绘工作。汤国华用半年时间将教堂彩色玻璃的图案临摹下来,作为复原花窗的依据,使原来玻璃的花纹精确再现。他还冒着危险爬上教堂塔尖,以获得精确的测量数据。
热心:为古建筑保护奔走呼号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汤国华”和“建筑”两个关键词,看到的大多是汤国华对古建筑保护提出的建议。在近年来的城市改造运动中,汤国华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频频发声。在康王路规划改造工程中,他力主平移搬迁位于规划路中央的锦纶会馆,使这座有近300年历史的古建筑得以存留下来。
当记者提出采访请求时,汤国华很爽快地答应了。他说,希望能借助媒体平台来发声,让更多人意识到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让政府更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汤国华最大的心愿之一是培养一批有志于保护岭南古建筑等文化遗产的学生,而这一心愿正在慢慢变成现实。在汤国华的影响下,原本学习景观设计的袁艺峰报考了汤国华的研究生。毕业之后,他打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肖艺在本科时就师从汤国华,毕业工作之后,两人之间的交流愈加密切。对古建筑抱有浓厚兴趣的肖艺干脆辞掉了工作,重新回到校园,跟随汤国华从事古建筑保护的研究。
随着民众保护古建筑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人和事的涌现,让汤国华感到自己并不孤独。在沙面测绘时,他看到了沙面幼儿园许多小朋友用稚嫩的笔触描绘出古建筑独具韵味的风景。还有中学生自发组织调查沙面老建筑概况,虚心地向他请教专业问题,这都让汤国华欣慰不已。
“民间开始有人自发性地去保护这些古建筑,这是好的,但是我希望政府能在古建筑管理和中小学教育上多下功夫,从上至下来引导民众。”汤国华告诉记者。他还希望能设立专门的文物修复基金,有固定的经济来源进行文物修复和保护。
执著:关注民间的声音与力量
去年7月,在广东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上,“建设文化强省”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表示:“不要让岭南文化在我们手上断代”。随后,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岭南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对重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的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近日,广东省政府又启动“岭南特色规划与建筑设计评优活动”,旨在加强对岭南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宏扬。
在省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广东对岭南古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略见成效,但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遭拆迁之事仍然时有所闻。一个多月前,始建于1914年的署前路民国医院建筑署前楼被拆,再度引起了如何有效保护历史建筑的热议。
除了自上而下的力量,许多来自民间的热心人士自发形成的力量同样不容忽视。在近年来的旧城改造规划中,来自底层民众和各路专家学者的发声越来越强烈。他们并非要索取什么利益,其动机简单而纯粹:保护古建筑,留住昔日的生活记忆。
正是这一批人的发声,渐渐唤醒了民众保护古建筑的意识。建设文化强省,硬件建设相对容易,难的是改变民众的观念,而这绝不是政府的行政力量所能办到的。汤国华们的执着与努力,无形中令“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离广东更近一步。
老教授汤国华的事迹固然令人起敬,而同样值得尊敬的,还有他提到的自发调查沙面老建筑的中学生和许多默默无闻却一直在关注着广州历史建筑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的人们。他们试图以各种无声或有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维系广州的文化之根,让上一代人的记忆在这一代延续。
推荐阅读:
泉州历史风貌建筑将亮相第四届文博会
古民居:亟需保护和开发的文化载体
传统建筑修复挺火老工匠成了香饽饽
保护古建筑 需要全民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