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墓碑被砌成田间的石板路、数百年的老屋成了牛圈、精美的浮雕当成了晒场围栏……国庆长假,笔者走访了南城部分古村落,发现承载着乡土中国千百年历史记忆的古民居正风雨飘摇,渐次坍塌荒弃或者“流落”他乡……
南城是一个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历史文化遗存总量丰富、种类繁多,特别是乡土建筑(古民居)众多,零星古建筑约有200多处。这些古民居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情感价值,是发展的文脉所在。这些遗存的大部分古建筑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被开发、被游览,但令人痛心的是,也有一部分古建筑不堪岁月的风吹雨打和未被重视保护,处于自然损毁状态。
在里塔镇欧坊村梅潭村小组,靠近盱江河畔的古民居已经看不到“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美景,有的只是残垣断壁、荒草丛生的惨淡。10多栋残缺不全的老房子远离村民如今的聚居地,孤零零地竖立在盱江河边。在沙洲镇临坊村,历经百年风雨的“都督第”只剩下一块牌楼孤独守望,字迹斑驳依稀难辨。在上唐镇,因岁月侵蚀和多次战火现仅存一部分的“记号宅”,到处是私拉的电线,住户就将煤气灶搁置在古宅木廊之中,有些精致的木雕烟熏火烤得不成样子。
古民居风雨飘摇的背后是谁来保护的难题。据南城博物馆馆长金会林介绍,目前虽然出台了专门针对古民居的保护条例,给古民居穿上一件“法律外衣”,但是目前由于南城古民居众多,能列入文保单位的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古民居保护都没有经费,也没有人力物力,发掘和保护力不从心,全县大量古民居处于濒危状态,失修、失管、失火、被盗等现象严重。而靠村民自己来保护,更是难上加难,一方面群众保护意识薄弱,另一方面无人居住破败不堪行将倒塌的古民居已经没有多大价值。家里有两处上百年的老房子的里塔镇欧坊村梅潭村小组陈水根,也曾想把这些古董保存下来,但高昂的修缮成本和“万一刮风下雨房子倒了,砸到人怎么办”的安全成本让他下定决心进行拆除。
民间保护力度远远不够,文物保护部门、当地政府又没有修缮这些古建筑的财力资金。那么,古民居该如何保护呢?在南城,近年来一个特殊的行当正悄然诞生,拆卖古宅以旧建旧,获得经济利益。在株良镇路东村,从事这个行当的就不下百人,经形成了古宅收购、修缮、拆装、出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他们收购古民居这些东西东拼西凑重新组合,或者更看重这些已有百年历史的老木头价值用来重新雕刻木雕出售。有人说这是古民居的“二次投胎”,也有人说这是古民居被“阴谋拐卖”。但不管如何,一些没能列入文物保护目录,又即将倒塌的老房子被拆卖后,也算是“物尽其用”。有没有一种更好形式既能适度开发合理利用又能促进保护延续其生命,沙洲镇临坊村村支书王书记寄希望于大老板来对他们村进行投资,搞旅游开发,但配套设施差、古村名人稀少等又难以吸引外商前来。
推荐阅读:
昭君村千年古建群“冒烟”消防夜练灭火技
保护古村落比保护故宫更难
形制各异的海南古塔
西藏消防总队提高文物建筑火灾防控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