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颐和园修缮 在保护中改错
来源:国际在线(北京) 日期:2011-1-7
另据颐和园园长阚跃介绍,在四大部洲前,原有须弥灵境建筑群,共有大小建筑二十余座,依着山势,由北而南,上下交错置于后山坡上。如果没有须弥灵境,整个万寿山后山的格局就不完整。目前,原须弥灵境建筑群位置正在进行考古挖掘,待这项工作结束后,须弥灵境将陆续复建。
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颐和园四大部洲和须弥灵境的修缮与复建此前已经列入北京的“十二五”规划当中。其他3处待修缮复建的大型古代建筑群是香山昭庙、北海万佛楼、大佛殿。目前北京的涉藏文物建筑大约有100多处。2009年以来,北京首次对涉藏文物单独立项修缮复建,并且加大了对这类文物古建的修复工作,修缮投入约4亿元。
颐和园建造深受佛教影响
乾隆朝是藏传佛教发展的高峰期,不仅建成了全国喇嘛事务中心庙——雍和宫,现在紫禁城内的佛殿及其佛像供器基本上都是乾隆朝的产物。乾隆时期清宫内廷几乎殿殿有佛堂,处处闻佛声,朝朝暮暮焚香礼佛。就连皇帝居住的养心殿都有三处供佛仙楼,乾隆年间又在养心殿西暖阁无倦斋增设第四处仙楼建佛堂。
1750年(乾隆十五年)建造的清漪园(即颐和园)无论在设计思想,还是在建筑艺术上更是深受佛教的影响。清漪园由北部的万寿山和南部的昆明湖组成,其中3/4是昆明湖水区,1/4是以万寿山为主的陆地。从万寿山前山到后山依次分布着佛教建筑群大报恩寺、佛香阁、智慧海、香岩宗印之阁。其中,后山的建筑群是依照佛教宇宙设计的,体现了完整的“佛国”世界。
后山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建筑群把密宗高深的教义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乾隆帝将各种佛教经典建筑汇于一山,是他崇佛理念的集中体现,以此表达他的尊佛之心,实现他的“乐林”“香国”之梦,同时也在佛教王国中寻求他的精神寄托。
此前的1744年(乾隆九年),清朝著名的大活佛三世章嘉受乾隆帝钦派,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庙,使其成为北京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全国喇嘛事务的中枢,各地喇嘛进京朝贡时,都要到这里拜佛。三世章嘉活佛并首任雍和宫住持。雍和宫是乾隆帝的出生地,是雍、乾两代皇帝的潜龙之居。雍正帝曾师从高僧,与章嘉国师关系甚密。他喜读内典,深通佛理,并在佛学上卓然成家。
乾隆帝从小受其父影响,少年时又与三世章嘉活佛一起读书,对佛理深有研究,曾称为宝亲王长春居士。他继位当了皇帝以后,主动要求修习藏传佛教密宗,继而决定在北京将雍和宫改建为喇嘛庙。尊崇和扶持藏传佛教是清朝的一项基本国策,在京城建一座皇家喇嘛庙有利于清廷与西藏上层的感情沟通,加强民族团结。
推荐阅读:
四川通江筹资200万抢修重点保护文物
江苏无锡泰伯庙
纯净浪漫梦幻雪国
四川华阳宋代砖石墓开挖 分页:[1] [2]
编辑:谢玉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