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谈古论今 >> 考古发现 >> 正文
沈州大粮仓发掘经过:发现辽代炭化谷物
来源:华夏经纬网  日期:2010-9-13

    每逢双休日,位于大舞台身后“盛京古玩城”周边的街巷,无论是沈阳路四十巷、沈阳路西华北巷,还是几条不知名的小胡同内,便全都热闹起来。买古旧书籍的、买工艺品的、买书画的、买老旧杂物的……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然而,人们却不知晓,早在1000多年前,这里便有人居住,还有一座沈州(辽代沈阳称谓)城官署的大粮仓。

    9月9日,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焕民先生,讲述了当年考古发掘辽代沈州大粮仓的经过。

    考古勘探惊现辽代炭化谷物

    刘焕民先生介绍说,1996年3月12日至4月10日,当时的沈阳市文物考古钻探队,对大舞台地区的建筑工地,进行了文物勘探调查。

    当年的大舞台建筑工地,东临正阳街;西至西顺城内街;南接居民区(原清代肃亲王府)及羊尾巷;北达干石桥和石头市巷。文物勘探范围达19003平方米。其中,以沈阳路四十巷为界,划分为8603平方米的东区、10400平方米的西区两部分。

    考古勘探显示,大舞台建筑工地的文化层堆积,东区稍厚于西区,但形成年代一致,即由辽代至现代逐渐堆积而成。在西区,考古人员们惊喜地发现了辽代炭化谷物遗存。其地层堆积自上而下共有6层。

    第一层:厚1.8米至两米,土质坚硬,有现代建筑基础、拆迁后遗留的砖瓦、生活垃圾杂物,为现代堆积层;第二层:黑土层,厚0.4米至0.5米,土质较硬,内有青砖瓦、灰渣、青花瓷片、泥灰陶片等,为清代晚期文化堆积层;第三层:踩踏层,厚约0.1米,土质坚硬、含细砂、纯净无杂物,为清代形成;第四层:黑杂土层,厚1米至1.4米,土质松软,含大量灰渣,可见青砖瓦,青花瓷、酱色釉瓷、青瓷、泥质灰陶残片,为明代、清代文化堆积层;第五层:灰土层,厚约1米,土质松软,内有草灰,含水量大,可见浅灰色青砖、泥灰布纹瓦、白瓷、黒釉瓷、铁锈花瓷、泥灰陶残片,为辽代至元代文化堆积层;第六层:炭化谷物堆积层,厚0.2米至0.4米,谷物炭化程度较高且纯净,含水量较大,还发现了炭化木柱、灰砖、布纹瓦,可确定为辽代文化遗存。第六层之下,即为生土层。

    烈火焚烧辽代沈州官署粮仓

    辽代炭化谷物遗存,位于西区东侧中部(沈阳路四十巷与大舞台胡同路口一带),南北长约15米、东西宽约10米,面积约150平方米,埋藏深度距地表4.2米至4.5米,炭化谷物堆积厚度为0.2米至0.4米,谷物堆积集中而密实。由于谷物以下为不吸水的生土层,致使地层上部渗水大量留存于谷物之中。

    考古人员发现,谷物之上,还有业已炭化的木柱、辽代典型的泥灰布纹瓦,以及灰砖。由此可以断定,此间为辽代沈州城的一个粮仓。

    根据辽代炭化谷物遗存的占地面积、堆积厚度,以及炭化木柱、辽代灰砖、布纹瓦等建筑材料分析,这是一座具备一定规模、大量存储粮食的仓库。如此大规模粮仓,绝非当地居民所有,而是辽代沈州城内官署储粮仓库。该粮仓曾经毁于大火,以致谷物、木柱等均已炭化,得以深藏地下保留,直至重见天日。

    羊尾巷口记事石碑重见天日

推荐阅读:

山西芮城县发现五座汉代砖室墓

考古人员发现英国最古老房屋距今万年

开平碉楼

天山山脉

分页:[1] [2]

编辑:毛怡群
名称东莞粤晖园 全国最大的私家园林

类别私家园林建筑
名称苏州退思园

类别私家园林建筑
名称开平碉楼

类别风景名胜建筑
名称普济桥

类别古建结构
名称马尔代夫安娜塔那岛

类别自然山水园
名称夏日薰衣草

类别自然山水园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组..
 ·“东方之冠”取材古建筑斗拱..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文保工作..
 ·石材研磨刷如何炮制“仿古石..
 ·鉴赏掌中珍玩鼻烟壶 材质是基..
 ·小作坊到大产业 江门传统家具..
 ·粤东人买房“风水否决制” 风..
 ·高仿印刷书画艺术品可以以假..
 ·收藏古玩别钻牛角尖 切勿轻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