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定位红点连成航行路径
考古队甘才超是天津在中国水下考古中心经过专业培训获得水下考古资质两人中的一个。在渔船行进中,他不时地观察锚地海域的水质能见度和周边途经地的海面状况,并把相关情况详细记录下来。他说,这是为了日后潜水探摸做准备。
时近12点,又有三个线索点位被测量标示出来。这三个点位上,刘师傅曾经有过拖网挂住海底不明物体的经历,有的时候拖网被挂坏,有的时候拖网无法摘下只能无奈放弃。依据这样的现象,考古队员推测,三个点位周边的水域很可能有海底沉积物存在。
四个测量点位标志完成后,水下考古初探结束。在梅主任的卫星定位仪上,海图上渔船航行路径清晰地被记录下来,四个定位红点非常醒目。
12点半,海上已经起风了,渔船起锚回港,返回北塘码头时已经是下午2点55分。
渤海湾考古有待下水探摸
根据渔民提供的出水文物线索进行点位测定,被考古队员称为“打点”。梅主任说,打点对于渤海湾的水下考古来说只是第一步。被测量标记的点位处,水下是否真的有沉船、瓷器等文物存在还不能确定。不久以后,将动用雷达声呐探测仪等设备,对“打点”的海域进行覆盖性探测搜索,结合水下考古队员的探摸,水下文物的具体情形和位置就该清晰了。
考古专家
渤海湾水下古沉船不新鲜
据考古专家分析推测,天津范围内的渤海近海地的水下应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据史料记载,天津建港很早,元朝开始漕粮海运,海船在天津海河港口换内河船进京,那时就出现了天津港。到清朝,开始建立近代海军,就是北洋水师,开始在塘沽建天津新港,后来北洋政府、日伪政府和国民政府一直在建设和使用。几百年来,天津集中了众多货运码头,海运业十分发达。
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梅鹏云主任说,渤海湾早在几百年前就集中了北方许多海运码头,天津范围内包括塘沽和汉沽段,早年就有许多的货船进出港口,加上当时的航海技术不成熟、木船抗击打风浪的能力差等原因,早年肯定有过不少的船只在近海沉没。因为退海的原因,海岸线步步后撤,所以考古队员对港口或者锚地有早年的沉船文物被捞起也就不感到意外了。
推荐阅读:
北京日坛所有古建全面修缮 宰牲亭恢复独立院落
天山山脉
明代最大缂丝品尽显皇家奢华
古建筑趣话 说说古代的避雷针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