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以来,天津水下考古开始了前期的准备工作,文物考古队员经常拿出专门的时间,到渤海湾的沿海渔船集中的塘沽北塘和汉沽蔡家堡等地进行实地走访,向他们宣传水下文物普查的相关政策,到渔民中间去了解沿海水下文物的有关线索。
就在半月前,听说北塘要举行大规模的庙会,届时几乎全体渔民都会参加。真是个好机会,于是考古人员赶紧带着宣传资料赶了过去。他们的工夫没有白费,在渔民集会的这天,考古队获得了大量的有效线索。他们得知,在北塘渔民经常外海作业的锚地的确多次打捞出瓷器、玉器、木船板等,也有渔民告知,自己曾经在下拖网时遇到过挂网的现象。让人惊喜的是,很多线索都集中在海港外的锚地灯塔周围海域。难道在这片海域中真的有沉船存在,一艘还是几艘?
来自渔民的线索
这片海域难道真的有沉船?
原先不识货,捞瓷器不如捞鱼
今年40岁的刘师傅是河南人,但他来到塘沽北塘当渔民已经有20多年了。他前8年一直在给其他的船老板当捕捞工,此后自己积攒了一些钱买了渔船自己当起了船老板,和老婆两个人每天入海捕捞作业,日子过得还挺殷实。
据刘师傅讲,北塘这里的许多渔民有过从海里捞起瓷器或者船板的经历,以前的人们有关“文物”“收藏”等方面的意识差,没人把这些打鱼时捞起的坛坛罐罐当回事,不是随手扔回海里去,就是上岸后随手给孩子当玩具,或者当物件使了。在渔民看来,捞起一件老瓷器还不如捞条鱼或者捕只螃蟹。
我曾捞起过青花玲珑瓷盘
两年前的一天,那天海面上有些风,刘师傅和妻子大清早照例出海打鱼。他们在锚地撒网,渔船开出四五海里,夫妻俩开始起网收鱼。那天网中除了鱼虾海蟹,还意外地出现了一只比巴掌大些的瓷盘,还有一些珊瑚虫和贝壳粘附在上面。刘师傅端详着盘子,上面有蓝色的花纹,刻画非常细致,盘子的边还有一圈半透明的斑点,斑点的颜色和盘子的釉一样。“你看,上面有这么多贝壳癞子,在海底下一定有些年头了。”他对妻子说,但妻子催促他赶紧干活儿。于是,他随手把盘子扔到一边。晚上上岸后,他们也没把白天捞到盘子的事放在心上。过几天,刘师傅发现扔在甲板上的盘子被压成两半,他随手捡起来就扔进了海里。
前一段时间,他把自己捡到盘子的事情告诉了前来北塘搜集水下文物线索的考古人员,考古人员从其描述的盘子特征判断,刘师傅当时捞到的是一只带有复杂玲珑工艺的青花瓷圆盘,这种工艺即使在明清时期也是很复杂的,并不是寻常人家能用得起的餐具。
20元卖了“乾隆年制”青花瓷罐
刘师傅的一个同乡,也曾在北塘地区做渔民。那是四五年前,这个姓朱的朋友出海打鱼带回几件玉器,其中有拳头大的小碗和烟袋锅等小物件。听朱师傅说,当时拉网忽然拉不动了,拉上来发现渔网中的鱼虾和淤泥中夹杂了这些东西。现在具体情况无法找朱师傅印证了,因为两年前出海时他已遇难。
还有一次,一渔民打捞起一只密封的青花陶瓷小罐,罐底下有“乾隆年制”的款。他把封盖打开后,从里面倒出许多类似琉璃模样的彩色珠子。这时岸上来了一个老人,出20元就把罐子拿走了。
初探水下考古
茫茫海域如何圈出四点位?
为了进一步加快天津水下考古的进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梅鹏云主任决定带着卫星定位系统出海,进行初探,并对水下文物线索涉及的海域予以“点测”。昨日,记者跟随考古队一行,乘坐刘师傅的渔船出海,体验了海上考古“点测”的全程。
从“青花瓷”寻找首个点位
昨日早晨6点15分,刘师傅的渔船驶离北塘渔港码头,朝着港口外全速前进。考古队员前去的就是当年刘师傅捞起青花瓷盘的水域。据刘师傅说,当时下网的地方距离锚地灯塔五六海里。
天空有些阴沉,但无风,海面上的风浪不大。循着主要航线,行驶了两个小时后,天津新港的码头已被抛在身后。“快看,灯塔!”此时的位置是北纬38°,东经117°。大约又向前行驶半小时,刘师傅一边开船一边向考古队通报,已经到达文物出现过的具体水域。这是第一个文物线索点位,一直站在甲板上手持卫星定位系统的梅鹏云主任,在定位仪上标记出目前渔船所在的点位,随之在渔船的航行路线图上,一个代表线索地的红色实心点标志出现……
推荐阅读:
北京日坛所有古建全面修缮 宰牲亭恢复独立院落
天山山脉
明代最大缂丝品尽显皇家奢华
古建筑趣话 说说古代的避雷针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