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龙屋:世界客都新注脚
来源:中国网 日期:2010-7-28
《中国珠江文化史》指出,广东客家地区包括东江客家和韩江客家两个系统,后者是客家的腹心地。其中“客都文化”论述的正是客家文化核心区——梅州。作为举世闻名的“客都”,梅州为何选择围龙屋而非土楼作为客都民居代表申遗?为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梅州客家话播送至台湾?为何文保实验区设立在梅州而非别的客属地区?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前往这个位于粤东北山区的客家文化核心区,发现“世界客都”梅州正以开放包容的新姿出现在世人眼前。围龙屋的故事,翻开了崭新一页。
围龙屋的墙
随“申遗”脚步走向世界
“温公祠有390间房,最多的时候住了90多户,400多人,现在第31世都已经出生了。”在拥有500多年历史的温公祠,温家第24世的温进禄老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我们祖公礼请高人点化了这个风水屋场,丁财两旺!”他说,围龙屋禾坪前的水塘管财,所谓“水带财”;祖公厅后面的“化胎”主管丁,化育万物。
从高处看,客家民居围龙屋(俗称围屋)前面是半月形池塘,后面是围屋,两个半圆相合包围了正屋。作为梅州最大的围龙屋,仁厚温公祠由堂屋、横屋、围屋、化胎、池塘五部分组成。中轴线的堂屋,光中厅就可摆20台宴席。堂屋的两边各有四行横屋,堂屋和横屋的后面是三层弧形的围屋,形似长龙又似彩虹。
温进禄告诉记者,围龙屋最神秘的组成部分——“化胎”是一个龟背形的土包,象征女人的腹部,上面用大小均匀的石块铺成,传说铺的石块越多,子孙后代就越多。化胎前面的正中下方,设了一个由代表“金、木、水、火、土”的五个石块组成的“龙神伯公”,这就是主管生育的神灵。
作为宗祠和民居合一的建筑,围龙屋堂屋的上堂设了祖先神牌。“虽然不少后生已经远走他乡或在附近盖起了洋房,但除夕夜却热闹非凡,所有族人都会回来祭祖。”
然而在福建永定客家土楼已闻名世界时,围龙屋却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围龙屋是‘世界客都’的注脚。”嘉应大学客家研究院院长房学嘉教授告诉记者,关于土楼和围屋的区别,无论从分布范围、建筑历史和居住者使用方言来看,围龙屋才是客家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梅州客家地区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
“相比起土楼的全封闭构造,围龙屋是四通八达开放式的,体现了梅州客家人开放包容的姿态。”梅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郭文烈说。正因为其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梅州市在2009年启动了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把这一古老“注脚”推向世界。
推荐阅读:
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为何落户宁波
家族古墓群见证青岛历史 西汉不其县浮出水面
吉林发现800年建筑群遗址 学术价值堪比曹操墓
现代人或源于南非沿海山洞 分页:[1] [2] [3]
编辑:毛怡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