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岩寺位于四川省江油窦圌山。始建于唐,明末毁于兵火,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云岩寺为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色
云岩寺分东西二院,东禅林西道观。云岩寺又号云岩观,位于窦圌山中部,背依三座顶峰,面对江油古城(今武都镇),东傍悬崖绝壁,西临群荫密林,视野开阔、气势宏伟。云岩寺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的毁葺交替,佛道共存。
云岩寺现存的建筑格局与一般的佛教寺庙相同,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建有山门、文武殿、护法殿、大雄殿、震经楼五重主体建筑。两侧再辅以配殿、经堂、禅房、客厅等,整个建筑雄伟,地势开阔。
山门
云岩寺山门重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面阔三间呈八字形,高7.35米、宽11.5米,为歇山式假重檐结构,前隹砌刻石狮,木柱上出雕花雀替、撑弓、落罩,上雕花纹和人像,屋脊翼角造型别致,琉璃瓦屋面,显得富丽堂皇,当心间装林门为通道,左右次间原塑有白马二匹,有马排子之别名,门上施瓜柱,县立匾,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手迹“云岩寺”金光闪闪。门外不远立有二铁桅杆,桅杆直径29厘米,高11米,在离地面8米高处分别刻有“风调雨顺”、和“国泰民安”八字。桅杆高耸与山门相映成辉,更显得云岩寺古朴典雅。
文武殿
文武殿,为云岩寺的第二重建筑,重建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因原塑有关羽与文昌而得名。台下原设有金水桥,两旁有高大古柏,文革中倒塌。1989年再次重建,基本保持其原来的建筑网络。侧后造重檐琉璃瓦钟、鼓楼、风置放清代遗存的铁钟、皮鼓。
护法殿
护法殿,又名天王殿。因内塑有四大天王而得名。该殿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为一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式建筑。梁架施有叉手保留有宋元网络,高8.5米,宽14.2米,前面辟雕花六合站,上刻道教八仙人物图案,地上铺方砖,上作藻井,装木板,析上原作壁画,乃明代遗物,殿中供奉弥勒佛像,佛肚大体壮,笑容可掬,两侧塑四大天王像,手持降龙伏虎之宝物,面目威武狰狞,门外有古桂两棵,一为金桂,一为月桂,月月如秋,香飘四季。
大雄殿
大雄殿,是云岩寺的主体,门外设台阶,台阶中安盘龙浮雕御道,两侧修记事碑亭。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高10.2米,宽14米,气势雄伟。前廊柱上施装饰斗拱,安龙、象之雀替。前面装六合门,上雕龙纹,其余三方火砖封墙,上嵌琉璃件图案,殿中设神龛,上坐佛祖释迦牟尼,侧侍阿蓝、迦叶,两旁塑十八罗汉,门外有耇书法家谢无量撰写的楹联:“飘渺得仙梯过眼云烟都是幻,逍遥齐物理行天日月本无私”。精湛的楹联,肃穆的殿堂,烘托出一派神秘深邃的气氛。
飞天藏
大殿西侧殿内尚存宋代木作转轮经藏(又称飞天藏、星辰车)。飞天藏是根据宋代李明仲《营造法式》的小木作转轮经藏而建造的。整个藏身中间立有一根直径为0.5米的大圆柱,圆柱的下端固定于地坑中形如铁鹅台桶子的六角藏针上(名叫“寿山佛海”),上端则包在梁架之中。圆柱上再加以木枋,并装上木板,便形成了八棱八方四层的巨型木塔。整个藏身高10.8米,直径7.5米,即使是在几百年后的今天,整个飞天藏仍可以在人的推动下转动。整个转轮工艺精美,是一件珍贵的古代木雕作品。
推荐阅读:
修旧如旧 精细缝合还窦圌山原貌
百年天阶坊西向倾斜26度 “ 扶正” 工程正在进行
“河津制造”木构斗拱凸显山西古建筑特点
“三旧”改造要注意保护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