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石碑标注清代水渠
尖草坪区考古人员日前发现一通罕见石碑,详细记录了清代时,呼延村一带汾河、水渠、村庄的地理方位,对于研究我市北部农业水利工程提供了实物证据。
石碑现存于距西张村西约4公里的石窑寺内。石碑为青石材质,圆形碑首,高0.7米、宽0.95米、厚0.21米。石碑右侧刻有碑文,楷书,共9行。碑文开头题有“呼延同心西渠图说”,碑文介绍了同心渠主要用于农业灌溉。石碑左侧刻有同心渠的地理方位图,刀功细致,并注明“同心渠底宽十二丈四尺”,方位图还标明了呼延村、杨家村等村落的行政范围。
石碑上没有立碑时间,考古人员根据碑文推测,此碑应设立于民国年间,但同心渠早在清代就已存在。尖草坪区文物旅游局李沛军副局长介绍,历史上,尖草坪区汾河沿岸修建的水渠众多,但由于施工技术有限,加之新中国成立后,当地兴建了大量水利工程,同心渠等年代久远的水渠渐渐废弃。这通石碑是尖草坪区首次发现刻有水渠方位图的石碑,是前人利用汾河水进行农田灌溉的实物资料。
推荐阅读:
普济禅院
辽宁省桓仁又发现400余处文物遗迹
宁夏:耗资1500万吴忠董府明年迎客
江苏省官林两座古建筑整体迁移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