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右旗距离沈阳有600余公里。这些庞然大物怎么出土,又是怎么保存进辽宁省博物馆内的呢?”孟凡宁说,解开这个秘密,还得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热河省主席汤玉麟说起。
汤玉麟,辽宁阜新人。原为地方股匪头领,曾与张作霖两次结拜为兄弟。1925年,因参与反郭松龄倒戈的战事有功,被张作霖提拔为师长。1930年夏,汤玉麟之子汤佐荣在瓦林茫哈地方掘开了辽圣宗的陵墓永庆陵和辽道宗的陵墓永福陵。在永庆陵内,出土了辽圣宗和他的两个皇后仁德皇后和钦爱皇后汉字哀册各一盒。在辽道宗的永福陵内,出土了辽道宗以及宣懿皇后的契丹小字和汉字的哀册各一盒。
发掘出这些珍宝之后,汤佐荣利用其父的军阀身份,动用军车将15方巨石悉数运往沈阳城内的汤氏私邸。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东三省,1932年3月,建立了伪满洲国。1933年10月17日,日本借口“代替中国人保护文化财产”之名,成立了“满日文化协会”。在满日文化协会成立大会上,一项重要的决议便是由满日文化协会筹备设立博物馆,由“满洲国”政府拨款30万元,完成沈阳三经街十纬路汤玉麟寓邸,作为新设的“国立博物馆”馆址。而汤氏宅中的15方哀册也随即由日本人“接收”入了伪满洲国“国立博物馆”。
1938年12月24日,伪满洲国国立博物馆将沈阳“国立中央博物馆”改为“国立中央博物馆奉天分馆”,也就是现在的辽宁省博物馆前身。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该博物馆一直处于日本人的管制中。直到日本侵略者战败投降和伪满洲国垮台,这个馆才从日本人手中解脱出来。
1945年9月至12月底,中共中央东北局进驻沈阳,彭真、陈云、叶季壮、伍修权等人就住在沈阳三经街原奉天分馆楼内,并在此办公。因形势需要,东北局于年底撤离沈阳向本溪转移。
在东北局进驻前和撤离后的无人管理期间,原奉天分馆所藏文物损失大半。所幸,因辽代哀册体积庞大,不易移动,并未受到损失。1946年中旬,东北敌伪资产统一接收委员会教育组接管了原奉天分馆,继由教育部东北区复员辅导委员会正式接收,改称“国立沈阳博物馆”。
1948年春,国民党在东北的统治面临全面崩溃。4月24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电令国民政府国立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主任金毓黻:“本部为保存东北文物起见,经设立东北文物暂时迁运保管委员会,并指定你为主任,负责设法抢运现存东北之文献古物,迁移至安全地点保藏。”
1948年3月20日,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呈请南京政府教育部拨应变费国币20亿元,作为文物运至北平保管费用。其中,16亿元为运送费,拟飞机5架,2亿元拟为北平20间租房费用,北平保管所办公费2亿元。为部署具体的文物搬迁,4月30日,金毓黻飞抵北平于5月6日召开了东北文物暂时迁运保管委员会全体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的七项议决中,第四项议决决定了这15方哀册的命运。其内容为:辽代时刻均为珍品,尤以契丹国书哀册为世界所重视,以质量太重需费用太巨,一时无法内运,拟先尽量施拓携入内地以广流传,拓后即将原石埋藏借以保存。
1948年7月1日,东北文物暂时迁运保管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决定文物内迁三原则:1.本会以全部内迁北平为原则并呈部核定之。2.本会所藏文物除留供陈列阅览至普通品及笨重不能迁移者外,其余悉行运平保管。3.关于内迁费另编预算呈部核定照拨。
有了上述决议为依据,存放于当时的“国立沈阳博物馆”内的15方契丹哀册免去了奔波劳顿之苦,仍存放于原馆内。沈阳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后于1949年春定名为“东北博物馆”,1959年1月5日,改称辽宁省博物馆。2003年,15方巨石由博物馆旧址搬入今天的辽宁省新建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也成为目前为止,馆藏契丹文碑刻原石资料最多的地方。
如今,这些碑文被完好无损地存放于辽宁省博物馆内供世人瞻仰,也是目前为止研究契丹文字最重要的原始资料。
推荐阅读:
内蒙古:发现青铜器时代磨刻岩画
濒临消失的世界历史遗迹
史前陶盘绘中国最早龙形象
山东:淄博周村古城婚纱秀
分页:[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