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土楼观,俗称“北山寺”。位于湟水北岸西宁市北山,依山傍水,发育完好的丹霞地貌向里凹进,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北禅寺整个建筑背倚北山,基本上是依山腰中的红砂岩天然断层由西向东依次而建,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立,结构奇巧,寺院错落有序。
北山山体主要由上新统红崖子组的红色砂岩、砂砾岩所构成,丹崖一般高10—100米,长200多米,岩性为紫红色砂岩、砾岩,水平岩层,其间夹有石膏和芒硝层,软硬相间,软层向里凹进,有风化后形成的大小不等的洞穴,硬层向外凸起,犹如屋檐,岩层凹凸分明,立体感极强,形成了土楼山奇特的丹霞地貌。崖形视之若楼,洞形奇特,所以叫土楼山。被称之为“闪佛”的“西宁大佛”如浮屠状自然地贴于崖壁,高30余米,头,身躯、下肢及五官清晰可辨,是自然风化剥蚀而成。
历史上北山寺有过很多的名称。明代以前山上有“神祠”,故有“土楼神祠”之称。到了明代因明成祖赐名为“永兴寺”才有了寺的名称,距今已有580十年的历史。因楼层迭起,层次分明,好像一座土楼,故有“土楼山”之称。北魏旅行家郦道元跆跋涉到西宁,登临土楼山,他的《水经注》中写道“湟水东流,经土楼南,上有土楼,北依山原。峰高三百余尺,有若削成。”土楼有道教庵观,故有“土楼观”之称。北山像一只奋翼欲飞的雏凤,而土楼山又似一只雏凤的翅翼,从此又多添了一个雅号叫“凤翼山”。虽然名称很多,但北山寺是人们最习惯的叫法。
魏明帝五年,佛教盛行于鄯州(今西宁)有信徒作龛于土楼山断岩之间、藻井绘画、雕墙故壁、建筑寺阁栈道,信徒登山朝拜,盛行一时。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道教进入土楼山是清代末年的事。魏明帝五年前后,后凉吕光占据武威、河西走廊,丝绸北路不通,一些僧人由兰州到乐都、西宁经北川、达坂山到张掖,前往印度,从此佛教盛行于河湟地区。
推荐阅读:
段祺瑞执政府旧址 传统工艺修缮大门
藏传佛教建筑保护维修进行时
植物“风水”说
苏州听枫园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