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山是一座老城,而祖庙就是这座老城的年轮。

历史悠久的香云纱也是这个城市的“传说”之一。

通济桥横跨洛水河,北连金鱼街,始建于明代。
之城市之韵
●我们说
外地人王先生:我很好奇,为什么佛山的许多民俗能保持得这么好,而且时至今日还有这么多市民参与?
●城市说
佛山是一个老城,历史久,记忆多,传说也多。
传说,从你最熟悉的地方说起,从你出生的地方说起,从你生活的地方说起,从你和你的亲人共度的地方说起,这怎能少得了祖庙?
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佛山人以水为财,供奉道教水神北帝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独特的岭南古建风貌,冶铸、漆朴、箔金、雕刻,融经济、文化、宗教、民间艺术于一炉,展现着工商、科举、民俗、粤剧、武术五大文化主题,凝结成古佛山的缩影。
为酬神演戏而建的万福台,从顺治十五年演绎至今,见证了广府大戏--粤剧的跌宕起伏,以陶、砖、木、石、灰雕固化的戏曲人物、故事、角色、服饰、招式、造型,为粤剧寻根留下吉光片羽。
新世纪开始,设在祖庙的佛山黄飞鸿纪念馆,引发全世界黄飞鸿门人的寻根拜祖,叶问堂的开幕吸引上千外籍咏春门徒归宗朝圣。
在林海和夜色之中,交融着珠三角风情的古典婚礼和吉期神诞的北帝崇拜浪潮。祖庙这座号称珠三角诸庙之首的“古祠艺宫”宛如一颗明珠,道出一曲新韵。春节逛祖庙,元宵行同济。“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在佛山尽人皆知,意谓走走“通济”,则无烦恼、忧愁,事事顺利,这一民间活动寄托着佛山人的美好祝愿。
通济桥横跨洛水河,北连金鱼街,始建于明代,先后三次重修。天启六年(1626)户部尚书李侍问再次发起募捐重修,取名“通济桥”,取其“必通而后有济也”之意。
后人在桥旁石柱刻以对联:“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济万人之往来,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并建有南济观音庙和通运社。
惜星移景易,古桥断迹,然“行通济”之风长盛。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夜晚到十六,无人出面组织,佛山万人空巷,为了一个共同的希冀,同走一条桥,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至今已延续4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