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考古惊现特殊石室土墩墓
来源:宜兴日报 作者:贾俊康 耿蕾 日期:2009-8-27
近日,宁杭城际铁路宜兴段沿线地下文物发掘又有新发现:考古人员发掘出一座春秋时期兼具吴越两地墓葬特色的石室土墩墓。通过与早期发现的数座土墩墓的形态和墓葬风俗对比研究,考古研究人员推断,宜兴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兵家相争之地。
新发现的这座石室土墩墓位于新街街道百合村附近,保存完好。据该项目负责人、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田名利介绍,这是目前宜兴地区首次发掘的石室土墩墓。这一发现对江南地区商周土墩墓的深入研究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记者在发掘现场看到,石室土墩墓内部有一长棺型石室,长约6米,宽1米,一墩一室,随葬品置室内,外部由几百块大小各异的天然石头垒成,再封以厚土,从整体上看是一座小山包。由于结构较为复杂,该墓成为考古队开工最早但挖掘进程最慢的一座墓葬。目前,该墓的主体结构已经显现,考古人员正在测量、绘图,准备正式开启墓葬。
据介绍,土墩墓和石室土墩墓代表着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江南特有的土著文化。这座石室土墩墓,既不同于以往宁镇地区的古代吴国土墩墓,也不同于浙江地区古越国的石室土墩墓,而是一种介于土墩和石室土墩的中间形式,兼具两者的显著特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田名利认为,这种形式与宜兴处于太湖西部吴、越两国的相互交错地带有关。考古界一般认为纯土墩葬俗与石室葬俗是区分吴与越的两个重要特征。而此次发现的土墩墓和石室土墩两者结合的形式似可推断,宜兴在春秋时代的吴越争霸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兵家长期相争之地。这样才能证明,作为相对固定的墓葬风俗,为何在此段时期产生了多样性和明显的地域特征。
编辑:红豆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