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林卡
罗布林卡园林中水渠纵横,草地连片,树木高大茂密,特殊的环境使得罗布林卡成为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中湿度最大、虫害最严重的一处。据自治区三大重点维修工程综合组组长尼玛次仁介绍,由于西藏文物古建筑都是木土结构,最大的危害是雨水,从文物的现状看,罗布林卡木结构虫蛀腐朽情况十分严重。有数据显示,整个罗布林卡50个建筑中就有40个建筑的木构建存在虫蛀现象。
此次维修工程主要是对罗布林卡格桑颇章、湖心宫、金色颇章、新宫、原噶厦办公地和外围区域、壁画进行修复,同时新建办公与服务用房、公厕等,还涉及职工搬迁。工程技术人员在制定罗布林卡保护维修方案时,主要围绕墙体、木梁、阿嘎土和边玛草墙4个方面的病害对症下药。在墙体上,主要通过在椽子和梁等关键部位重点加固,进行防虫害处理;通过增加防水层厚度解决阿嘎土屋面漏雨问题,同时保留传统的阿嘎土层;在边玛草墙旁的隐蔽处加钢架,以延缓墙体的歪斜。
尼玛次仁介绍说:“罗布林卡新宫湖区每到雨季湿度就很大,连路上都是水。”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时将园林水系分为正在使用的和废弃的两种情况。对正在使用的水系,分为修复过、未曾修复过及后人增建的3种。但不管是哪一种,均采取防渗措施,针对虫害问题,在工程技术人员和林业专家的共同努力下,防治效果显著。
在整治园内环境中,由于各方的积极努力与配合, 既解决了员工的住房,净化了园内环境,又排除了人为因素,确保了文物的万无一失,得到专家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是建筑与山体浑然相成的艺术杰作,由许多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单体建筑形式均为厚墙平屋顶,结构形式为块石承重墙和木构架共同承重的混合结构。由于自然、人为因素和年久失修,加之古建筑自身材质存在的缺陷,致使布达拉宫在安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为了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1989年至1994年,国家拨出5500万元和大量黄金、白银等贵重物资,对布达拉宫实施了第一期抢险维修工程,取得了很大成就,被公认为“对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布达拉宫建筑组群庞大,结构复杂,自身构造也存在一些弱点,而1998年以来的暴雨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肆虐,暴露出建筑中隐藏的严重问题。
为了做好布达拉宫的维修保护工作,从1998年开始,中国文物研究所曾4次组织多学科专家对布达拉宫的现状进行了勘察和研究,重新测绘了大比例尺的布达拉宫地形图;开展了工程地质勘察及木结构虫害、腐朽和壁画现状的勘察工作。
2001年6月至8月,中国文物研究所在前期勘察的基础上,再次对各维修项目逐一进行了现场详勘,遵循“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和“先救命、后治病”的维修方针,完成了15个工程项目维修方案的初步设计。
布达拉宫维修综合组组长尼玛次仁告诉记者说,在布达拉宫的维修中,工程难度最大的是布达拉宫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的维修。工程技术人员邀请全区知名藏族古建筑专家和民族、宗教界人士,采取现场考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取得共识后,采用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办法,在尽可能保留原有构件的基础上,增加一道新梁与原有旧梁复合作为承重梁,以提高承载能力,新梁与旧梁采用高强度材料进行加固处理,施工时组织富有经验的能工巧匠实施,不仅维修质量得到了保证,而且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在整个布达拉宫的维修中,能够采取传统工艺的,都坚持用传统工艺,能不拆的部分都不动,但是坍塌的部位必须加固补强。地震和水是布达拉宫最大的危害,所以重点就是处理好“头”和“脚”。所谓“头”,就是屋顶,主要是解决屋面防水的问题。“脚”就是地垄,主要是解决地基的问题。由于布达拉宫阙台很高,下雨的时候,楼梯道也是主要的泄水道,经常有坍塌。通过人工开挖,认真地检测出基础墙体裂缝,避免了坍塌隐患。维修工程还特别注重了基础墙体的裂缝勘察,所有不牢靠的地方,都要做裂缝的修补。
电路上,布达拉宫原有的电线严重老化,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对电路进行了全面的改造,电线全部换成质量最好的。
暗房监控、防火系统报警是上世纪90年代初安装的,经过近20年的运行,已出现不少问题,在这次维修中,全部换成最新产品。
消防给水工程原有的管道在这次维修中也全部拆除,安装了管径相对较小、通过流量大的新管道。
在壁画的保护上,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总结在敦煌等地的修复经验,针对布达拉宫壁画开裂、泛碱、起甲等问题,对症处理。壁画修复完毕后,国务院文物局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布达拉宫雪城维修和拆除违章建筑、全面整治环境工作中,为了恢复雪城原有的风貌,有关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搬迁了303户居民以及一些单位,重新安装了给排水系统、新建了水厕、规范了道路,绿化了空地。经过整治,原有的脏、乱、差现象得到彻底的改观。工程领导小组邀请了当地著名的史学家、学者、古建筑专家考证了雪城的历史,并从布达拉宫内的壁画中分别发现了八世和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不同的雪城风貌全景图,以这些作为参考,经过努力,现已基本恢复了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的雪城风貌。
萨迦寺
萨迦寺位于日喀则西南130公里萨迦县城,海拔4280米,是三大工程中海拔最高的工程。13世纪中叶,这里曾是萨迦王朝的首府,是西藏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萨迦寺内保存有大量元代壁画、雕像,素有“中国第二敦煌”之称。
三大重点维修工程综合组尼玛次仁告诉记者,在这次萨迦寺的维修中,他们根据文物的情况,采取了重点修缮,整体现状加固,局部维修的方针。主体工程包括主殿和城墙、角楼、敌楼加固以及修复羊马墙、壁画保护维修,增设消防排水系统。
萨迦寺南寺占地4.5万平方米,建筑风格集汉、印、藏于一体,平面布局呈“回”字方形,整体结构模仿佛教密宗的“坛城”格局。其重要建筑经书墙位于大经堂后部,经书架总长60米,通高10米,共有书仓464个。
有着735年历史的萨迦寺是西藏典型的城堡式建筑。自建成以来,除了一些小的维修外,一直没有做过大的维修。因此,维修前的萨迦寺存在墙体大面裂缝、墙皮脱落,承重木构建糟朽、断裂,建筑墙体开裂、渗漏等情况。工程技术人员对萨迦寺(南寺)进行了仔细的现场勘察测量,并对萨迦寺历史沿革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全面勘测、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整体维修设计方案,确定了工程性质,通过重点修缮、整体现状加固、局部修复等方式开展维修工作。
工程重点是修缮拉康钦莫大殿、东北角楼,西南角楼、3层僧舍、东城墙北段、西城墙南段,北城墙、南城墙东段、整个城墙墙顶及女儿墙和地面、城墙马道。维修的主要内容为建筑屋顶、结构墙体、屋地面排水系统、本体木构加固、壁画防护措施等。通过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维修工程圆满完成。
维修过程中对紧挨城墙的居民进行了搬迁。经过维修后的萨迦古寺,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雄伟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