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文物古迹 >>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 正文
磁山遗址
来源:互动百科  日期:2009-11-11


    磁山遗址-发掘灰坑

    磁山遗址共发掘灰坑468个,发现其中88个长方形的窖穴底部堆积有粟灰,层厚为0.3至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近2米以上,数量之多,堆积之厚,在我国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是不多见的。粟的出土尤其是粟的标本公诸于世之后,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极大重视。以往认为粟起源于埃及、印度,磁山遗址粟的出土,提供了我国粟出土年代为最早的证据。这一发现,把我国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7000多年,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目前世界农业史中对植粟年代的认识。

    在发掘的灰坑中,还发现两座坑底部有树籽堆积层,可辨认的有榛子、小叶朴和胡桃。胡桃就是现今的核桃,以往认为核桃是汉代张骞通西域时传入内地的,磁山遗址胡桃的出土,证实7000多年前这一带就有种植。

    磁山遗址-重要意义

    农业的发展,又为人们饲养家禽提供了物质条件,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被人们食用后遗弃的多种动物骨骸,其中家鸡、家猪、家犬的骨骸最引人注目。磁山遗址出土的家鸡骨骸是至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家鸡骨骸,比原来认为的世界最早饲养家鸡的印度,要早3300多年。

出土陶器

    陶器是中国人的发明,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磁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沙质陶器,少数为泥制陶器,均为手工制作,以素面为主,出土的陶器中有圆底钵、三足钵、钵形鼎等,其中陶盂和陶支架组成的陶器群,独具特色,最有代表性。

    遗址中出土的石器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打磨兼制石器,主要器形有磨盘、磨棒、斧、铲、凿、锛、镰等,其中磨盘和磨棒是粮食加工工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

    从磁山遗址出土的标本和大量器物看,早在7000多年前,河北南部太行山东麓一带就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脱离了农业经济的初始阶段,有相当一部分人已从事专项手工劳动,原始手工业已成为原始农业、渔猎、采集生产及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磁山文化遗址的丰富内涵,为研究和探索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的链环。

    发掘证明,磁山先人是以农业为主,辅以渔猎采集,过着原始社会的定居生活。磁山遗址是我国考古以来,首次发现与发掘的新石器早期的一处遗址,它把仰韶考古年代上溯千余年,填补了新旧石器之间的一段距离。1986年12月在邯郸市召开了全国性的磁山文化学术研讨会。命名该文化为“磁山文化”,并发表《磁山文化论集》。1981年在《考古学报》上发表“河北磁山遗址”的发掘报告。

    磁山遗址-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

    中国华北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河北武安县磁山发现而命名。1933年首次发现于河北武安磁山的磁山文化大约出现在前5400~前5100年,它与裴李岗文化一样是华北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文化。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冀南、豫北等地。1973年发掘。年代约为公元前5400~前5100年。居民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农作物有粟。以石镰、石铲、石刀、石斧与柳叶形石磨盘为生产工具,石磨盘附有三足或四足,造型独特。饲养狗、猪等家畜,兼事渔猎。制陶业较原始,处于手制阶段;椭圆口盂、靴形支座、三足钵与深腹罐等为典型陶器。陶器表面多饰绳纹、篦纹及划纹等。住房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都是半地穴式建筑。储藏东西的窖穴发现较多。该文化与裴李岗文化关系密切,有人把两者连称为“裴李岗·磁山文化”。其发现,填补了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缺环。

    

分页:[1] [2] [3] [4]

编辑:左一峰
关键字:
按地域:
按类别:
水洞沟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距银川市60公里,位于灵武市临河乡水..
中国直立人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出土地点。在陕西省蓝田县东15公里..
禹王城遗址是中国东周魏国早期都城安邑遗址。传说禹曾居此,故俗称禹王城。位..
曲阜鲁国故城是中国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和东、北面。周成王..
 ·永新"蜈蚣桥"身刻"境福桥"和..
 ·山西稷山发现新石器时代庙底..
 ·川南发现清代极精美的雕刻墓..
 ·板桥镇发现北宋"掌印砖"
 ·邯郸明代大名古城终露真颜
 ·四川广安发现古墓群
 ·眉县发现距今两千多年秦代铜..
 ·世界最大水下采石场探秘
 ·淅川龙山岗遗址考古发现三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