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山遗址
来源:互动百科 日期:2009-11-11
磁山遗址-遗址特点
磁山遗址发现的房子为椭圆形和圆形两种。半地穴,深约1.2米,长3米,宽2米。前有一坡道或台阶。房内堆积很多,芦苇压印的烧土地当是房子墙壁或屋顶的遗存。窖穴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等几种,以长方形为最多。有的窖穴底部有一块大砺石,周围散布很多石块、石片、残石器和石器成品,可能是当时石器加工场所。有的底部发现在石磨盘和石磨棒旁放一陶罐。粮食窖穴形状多长方形,深度在3~6米之间,底部有腐朽的粟灰堆积,厚度一般在0.5~2.5米之间。另外还发现近百处由石磨盘、磨棒和陶盂、支架、三足钵、小口长颈罐等成组器物堆放在一起的迹象,最少3件,多者达20余件,它的性质还有待研究。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骼及植物果实。 陶器多手制,火候低,陶质粗糙,造型简单,器形不规整,器壁较厚,以夹砂陶为主。羼和料有石英、粗砂、细砂和云母。颜色有红、褐和灰褐3种。据出土红陶样品的测定,烧成温度为700~930℃。器表多素面,纹饰以浅细绳纹较多,还有编织纹、附加堆纹、剔刺纹等。泥质红陶胎厚,火候低,光洁度差。器形有倒靴式支架、直壁平底盂、三足钵、小口长颈罐、漏斗形器、舟形盆、罐、圈足罐、豆等,以支架、盂最有代表性。另外还发现一些微型陶器,可能是祭祀用的冥器。
![](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0911/2009111192614967.jpg)
磁山遗址出土陶器 石器有斧、铲、锛、凿、镰、磨盘、磨棒等。以斧的数量最多,有通体磨光,也有局部磨光,器形一般都较小。
出土骨器数量较多,有铲、针、笄、镞、鱼镖、梭、锥、匕、饰等。蚌器有铲和装饰品。
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包括兽类、鸟类、龟鳖类、鱼类、蚌类等5大类、23种。家畜家禽有犬、猪和鸡。
磁山遗址-考古发掘
1972年发现的磁山文化遗址,总面积近14万平方米。1976年至1978年在这里进行了三次发掘,至1978年底,发掘面积达6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至2米,不少窖穴深达6至7米。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标本等约6000余种,为寻找我国更早的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可贵的线索。如果说,在7000多年前,地球上许多地方还是鸿蒙未开的话,而这里的人们已经种植谷物,饲养家禽,制作生产、生活用具,烧制陶器,进入了人类最早的文明。
![](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0911/2009111192641132.jpg)
考古发掘现场 中国已故著名考古专家夏鼐先生指出:“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它为研究和探索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丰富、宝贵的地下实物资料。
在遗址发现了两座房基址,均为半地穴式房屋。在房基遗址器物中,有一烧土块,沾有清晰可辨的席纹,说明在7300年前这一带即编制苇席,由此也可想像苇席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考古学家称此器物为全国之最。
分页:[1] [2] [3] [4]
编辑:左一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