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年来茂陵首次大修力求恢复原貌,修缮完毕后实行封闭管理
前不久,十三陵茂陵抢修工程开工。这是继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以来茂陵迎来的首次大修。修缮完毕后,茂陵将实行封闭管理。不止如此,据记者了解,除了已经开放的定陵、长陵、昭陵外,今后其他新修缮的十三陵陵寝均将就地保护。
虽然对公众来说,无法参观有些遗憾,但相关人士表示,封闭管理其实是保护陵寝的最好方式。因为每开放一个陵寝,都伴随着周边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不利于文物保护。此外,开放也导致了维护成本加大。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
封闭的茂陵更显神秘
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下的十三陵是明朝13位皇帝的陵墓群。葬于茂陵的,是明朝第八位皇帝宪宗朱见深和他的皇后王氏、纪氏、邵氏。
由于受风雨侵蚀又年久失修,茂陵的破坏程度在十三陵中是较为严重的。日前,《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来到茂陵时,看到的也是一片残破景象。茂陵的大部分建筑都被封闭在写着“施工现场、请勿靠近”的蓝白色铁栅栏后面,只有神功圣德碑亭孤零零立在这堵“围城”的前方。
除雷电、风雨、地震等自然力的破坏,茂陵的破败也有人为因素。茂陵当地老百姓很多是守陵人的后代,几辈人都生活在此。有时,茂陵的砖瓦会成为一些人盖房子、垒院墙的原材料。据说,神功圣德碑亭周围的砖墙就是这样“消失”的。现在到附近村里转转,还能发现不少茂陵的古砖瓦。
在现场指挥施工的茂陵保护修缮工程负责人王西森告诉记者,目前,茂陵的神功圣德碑亭墁砖地面已经铺设完毕。
但单单一个圣德碑显然不能满足游人们的胃口。在当天的大雨中,一些前来茂陵的游人通过铁栅栏狭小的缝隙,试图一窥茂陵风貌,两个男孩甚至攀上了东侧的城墙。有的人还绕着茂陵城墙转了一周,以期看到更多墙内风景。据记者粗略统计,仅仅一个小时内,来茂陵“参观”的游客就有数十人。
记者被获准进入栅栏中一睹茂陵全貌。院内的茂陵看上去满是苍凉。 恩门、 恩殿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几面山墙。十三陵的主体建筑——近21米高的明楼墙体残缺,上半部分已损毁塌落。在茂陵明楼顶部,腐朽的木梁依然可见。“摇摇欲坠”的明楼周围搭起脚手架。后面宝城也有部分墙体坍塌。
明年,茂陵修缮完毕后,虽然不能开门迎客,但是仍然需要进行常规的“保养工程”。3名看守茂陵的工作人员将继续日夜轮班在这里守护。
开放一个陵寝成本很高
北京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副主任李德仲曾对媒体表示,在已经开放定陵、长陵、昭陵3个陵寝的前提下,其他陵寝没有太大必要对外开放。因为每开放一个陵寝,都必须提前对其周边的一系列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这样极不利于文物的保护。
可见,开放陵寝最起码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怎样尽量减少对文物的损害,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即是其中一项;一是经济成本。
已经开放的陵寝,虽然相关部门已做了很大努力,但还是难免对文物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在已经开放的定陵地宫,《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发现,地面上铺着一层厚厚的胶皮,用花岗岩砌成的墙面像在“流汗”,水珠不断地冒出来。定陵地宫的工作人员解释说,胶皮是为了防止游客踩踏,损坏地面古砖。但是,由于地宫里游人太多,呼出的气体冷凝后就附着在地宫墙面上,形成了水珠。这种水珠带有弱酸性,地宫墙面已有被腐蚀的迹象。
那么,从经济上讲,开放一个陵寝需要多大成本?昭陵管理处研究员于则云给《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说,陵寝开放需要多方面的投入,不仅需要供水、供电、修路,还要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对相关工作场所、食堂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此外,还要考虑到开放后环境保护的成本。
以昭陵为例,工作人员近百人,每年工资支出就要600多万元。每个月的水电费也是一笔可观支出。除了人力成本,游客需要的厕所和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也需要不菲资金。十三陵游人专用的厕所要达到三星级标准,这样的厕所每建一个就需要耗资30万元。如果新建停车场,还可能涉及到附近民居的拆迁问题。
“十三陵开放应该做到以点带面,如果全部开放是对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利于保护文化遗产。”于则云说。
新闻链接
彩画雕刻难度最大
茂陵抢修项目内容包括按清式复建祾恩门、整修祾恩殿残存台基、规整月台、补砌残存墙体、对现存残墙做遗址保护。另外,还将对明楼、三座门进行大修。
茂陵抢修工程顾问、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在接受《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此次茂陵修缮,技术难度最大的是彩画雕刻等艺术类工作。相较于砖瓦堆砌有一定的尺寸、规格可参照,彩画雕刻更多的依赖于手工,对技术的要求更高。现在修缮茂陵的技术工作人员有多年的古建绘画修复经验,已经可以根据图纸、按照特定标准尽量还原彩画原貌。(舒欣)
《世界新闻报》特约记者/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