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平碉楼与村落
来源:中国开平网 日期:2009-10-29
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与开发
开平市的各级领导和广大民众清楚的认识到,碉楼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碉楼资源进行保护和挖掘,对于研究华侨史和建筑艺术,对于开发旅游资源和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为此,历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
![](http://gj.yuanlin.com/UploadFiles/200910/2009102993437492.jpg)
蚬岗镇南兴里斜楼 1983年,组织了一次全市性的文物普查工作,其中对碉楼进行了重点的调查,积累了一批宝贵的资料。县华侨博物馆编印了《开平县文物志》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用专节对碉楼进行了介绍。
1983年3月,开平县人民政府公布南楼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12月开平市人民政府公布中山楼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3月,开平市人民政府筹资300多万元,兴建南楼纪念公园,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南楼进行修葺,另增设纪念馆、雕像、牌楼等景致,把它建成风景迷人的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0年11月,开平市人民政府公布所有经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在册的碉楼为开平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3月,为进一步保护、开发和宣传碉楼资源,开平市成立了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市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从各有关部门抽出精兵强将专职开展碉楼保护和申报工作,如今,全市性的碉楼普查、立法保护、整体规划、勘察测绘、环境整治、专家咨询、文本撰写等工作正有条不紊的进行。
2001年6月,开平碉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7月1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九届96次常务会议通过《广东省开平碉楼保护管理规定,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开平碉楼与村落-分布及其特征
碉楼和民居本是两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居住之处称为住宅,是先民息止之所,也是人类最原初的、最大量的建筑类型。碉楼则为具有防御功能的军事建筑。
中国古代文献对碉楼这种建筑最早加以记载的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冉夷駹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今四川西北茂坟羌族自治县)。……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这里说的“邛笼”是目前所见对碉楼建筑最早的称呼[1]。
在文明早期,人们以氏族为单位组织生活、生产并共同抵御外地入侵。这时候出现的是“依山据险,屯聚相保”的聚落联防形式,并且防御性的单独碉楼在碉楼与村寨关系中占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氏族社会转入以家庭为单位的家族社会形态。碉楼随之发展的更深层次则是碉楼与居住空间在空间上结合,这形成了在村落整体防御之外家庭的第二道防御屏障。
碉楼和住宅紧靠在一起,并以门、墙、廊、道、梁柱等结构与住宅统为一体,于是带来了碉楼和民居之间从平面关系到空间组合的相互衔接、渗透、融会的变化。事实上,中国各地的碉楼绝大部分是与院落连在一起,与院墙组合为一个防御体系,是整个院落或围屋的附属性建筑。这样就出现另一类空间形态,即碉楼民居,也即《蜀中广记·风俗记》所载的“碉巢”。
从地理上看,碉楼民居在国内的分布集中在川西北的羌藏少数民族地区、四川盆地汉族地区、赣南和闽粤客家地区以及广东五邑地区。我们主要从各地碉楼民居形成的文化背景、建筑形制、聚落特征诸方面做一简述,目的在从历史文化的流变上分析它们间的异同之处。 分页:[1] [2] [3] [4] [5]
编辑:左一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