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文物古迹 >> 国家级文保单位 >> 正文
开平碉楼与村落
来源:中国开平网  日期:2009-10-29


    开平碉楼与村落-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一)开平碉楼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多得的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沿江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注在碉楼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建筑,本就属于艺术的范畴,侨乡人民在建造这数千座碉楼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便创造出一种别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因而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塘口镇自力村碉楼群

    (二)开平碉楼是外国建筑艺术大规模移植中国乡村的集中展示和杰出代表在开平碉楼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劵拱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劵拱,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可见。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像这样多种风格多种类型的外国建筑艺术植根在中国乡村并完好地保存下来,开平碉楼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载体,十分珍贵,它成为了中国乡土建筑中一道独特的景观,是一个首创。

    (三)开平碉楼最典型的代表了中国华侨文化的特质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其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势必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乡土建筑在乡村很少,主要在县镇有所表现,但开平举目皆是,随便走到一座碉楼和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因此,完全可以说,开平碉楼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四)开平碉楼是世界先进建筑技术广泛引入中国乡村民间建筑的先锋近代中国城镇建筑已经大量采用了国外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开平碉楼作为一种乡土建筑也大量使用了进口水泥、木材、钢筋、玻璃等材料,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改变了以秦砖汉瓦为主的传统建筑技法,这为更好地发挥它的使用功能,同时又注意形式的变化和美感创造了条件。开平既是华侨之乡又是建筑之乡,在20世纪早期就有大批人在境内外从事建筑业,发展到现在已拥有50余家建筑公司8万多建筑从业者。开平的华侨和工匠较早地掌握了西方的建筑构件和建筑艺术,他们是西方先进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引进者。正因为有了他们,才使开平碉楼为丰富中国乡土建筑的内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五)开平碉楼寄寓了侨乡人民的传统环境意识和风水观念,是规划、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理念的优美结合碉楼这种单体建筑,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与成片的民居相结合,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从民居到碉楼由低到高的过渡,表达了村民“步步高升”的愿望。开平碉楼是侨乡民众构建和谐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

    

分页:[1] [2] [3] [4] [5]

编辑:左一峰
关键字:
按地域:
按类别:
地坛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祗的所在,也是中国历史..
73岁大华电影院将成五星级“文物电影院” 新大华电影院整修方案效果图 ..
中国处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
妙音鸟 西夏文残页 人像石碑座 西夏王陵一号陵园 历史上,西夏..
 ·千年廊桥风雨告急:莫让“廊..
 ·湖北青曲乡发现一清代进士故..
 ·十国知名陶艺家聚首中国瓷都..
 ·甘肃拟投资2.6亿复制莫高窟?..
 ·红木家具每年增速20% 专家:..
 ·义乌发现汉代古墓 文物数量之..
 ·第五届中国(乐从)红木家具艺..
 ·“中国古典家具之都”展风采..
 ·藏家不唯“材”是论 仿古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