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有4000年历史的萝卜寨是古羌王的遗都,地震后整个寨子建筑几乎不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这是李白笔下的巴山蜀水,早在几千年前,羌人就在离云朵很近的蜀地山岭间建起了自己的家园——极具特色的碉楼及村寨,在大地震后,这些碉楼村寨几乎无一幸免地遭到破坏,被称作“云朵上的村寨”的萝卜寨只剩下立在风中空荡荡的门框和摔成碎块的黄泥墙。然而,羌族祖先用黄泥抹起来的身影并不会成为记忆中的往事——随着保护羌族文化工作的展开,羌族碉楼与村寨抢救保护工程前天终于正式启动,由国家文物局与四川省政府牵头的这一工程工期预计2年至3年,是汶川特大地震后少数民族地区启动的第一个文物抢救保护工程。

羌民开始自发重建家园

“羌族碉楼与村寨”目前已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羌族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米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在2000年前就有羌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现在的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式,有的可高达十三四层,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不吊线,也没有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这些独具特色的建筑不仅在四川羌族聚居地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羌族历史文化中也占有很高的地位。
然而地震让这些文化遗产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具有4000年历史的萝卜寨是古羌王的遗都,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用黄泥建造而成的民族村落,地震后建筑全部坍塌,整个寨子几乎不存。
国家文物局在震后组织专家多次赴汶川、茂县、理县等地进行现场勘察,按照预设方案部署抢救工程开工前的准备工作。根据《文物保护法》、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等相关规定,在国家文物保护工程甲级资质单位中,按照技术力量强、以往业绩优良、在羌族地区施工经验丰富的原则,评选确定了该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队伍,论证通过了有关清理抢险方案和施工方案,对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据悉,“羌族碉楼与村寨抢救保护工程”的勘测设计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承担;施工由具备文物保护工程一级施工资质,熟悉藏羌地区建筑及相关情况的北京凯莱斯建筑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监理由具备文物保护工程甲级监理资质,熟悉藏羌地区建筑特点的四川园冶古建园林设计研究公司承担。
参加国家文物局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论证会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对羌寨重建表示乐观:“只要这些村寨按照传统的材料、工艺修复重建,其传承意义就还在。因为这些建筑最主要承担的是羌族祖先的精神和生活方式的传承;只要羌族同胞们还住在这里,他们就不会也不愿意失去这种传承,因为在这样贫瘠的地方,文化与旅游是他们最重要的资源。”
陈同滨认为,这种重建要以支持当地人自救的形式展开,而不是简单的输血式救助。这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村寨,对于羌族百姓来说,不止是用于居住,更是灾后重建生活家园、改善生活水平的重要资源。外来工程师的图纸、现代化的施工队对重建并没有太多作用,因为羌人修建村寨时,全凭高超的传统技艺与经验,“只要本村的人还在,他们的手艺就不会失传,重建的希望就在。”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抢救保护羌族文化遗产,是灾后重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挽留羌族这个古老民族的记忆、维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