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
  首页 | 谈古论今 | 文物古迹 | 古建艺术 | 古建营造 | 古典园林环境 | 古建器皿 | 古建历史 | 古建论坛
 古建首页 >> 古建营造 >> 风景名胜建筑 >> 正文
黄姚:原汁原味桂南古镇的千年传奇
日期:2008-7-10

    在距离桂林200公里的漓江下游,广西昭平的大山深处,隐藏着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古镇——黄姚。因为交通极为不便,多年来黄姚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然而,一些著名的古建筑研究学者却早已把目光聚焦到了这个有两千年历史的古镇上。以九宫八卦布局的老街道,铺街用的99999块青石板,无不诉说着一个悠远的谜题——是谁于宋朝时在桂南大地设计了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建筑棋局呢?那些与中国古老的九九崇拜不谋而合的数字,又象征着怎样的希冀或野心呢?

    九宫八卦是明清遗存

    进入黄姚,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贴着瓷砖的三四层小楼,临街门面房全是店铺,与一般的小镇没什么两样。我心头不禁涌出几分疑惑,这就是黄姚古镇吗?路走到头,出现一个广场,广场一端有一座古朴的戏台,不远处有个门洞,上书“黄姚”两个大字——透过门洞,依稀可见华盖般的榕树、古朴的小桥、高低错落的房舍。原来,这里才是真正的黄姚。聪明的黄姚人把新房子全部建在老镇外边,古镇才得以完好地保留下来。

    黄姚古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东北面,距县城70公里。因为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周围有3条清溪环绕,四面青山环抱,种种因素造就了这个古镇的清幽。镇里主要的8条街道依着起伏的山势而建,600多户人家就是600多间明清古民居,几乎都是按照九宫八卦阵的布局来排列。从空中俯瞰下去,简直就像仙人随意在这里画就的一幅道家全真图。走在古镇中,粉墙黛瓦的一座座房舍又像是名师勾勒的张张水墨画,虽未着色,未经雕琢,却有着天生丽质的原生美。

    宋朝开宝年间,当时方圆才数十里的黄姚只是一片荒草丛生的小村寨。在今天中兴街位置上的龙利寨仅有两户土著居民,一户姓黄,一户姓姚。当年北宋杨家将平乱到此,因不知地名询问乡人,得知此地以黄、姚两姓为多,于是干脆就把它叫作“黄姚”了。

    宋朝时的老建筑如今都不复见了。是因为战火?还是因为自然灾害?县志古籍里没有记载,黄、姚两大姓的族志里也没有涉及。总之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老房子就是从明朝的“宁化里”留传下来的。明末清初年间,广东古劳、三角洲、鹤山、南雄等地的客家人见黄姚交通便利,是桂东北及湘南,甚至中原地区出海口通道中的一个重镇,所以纷纷迁来此地经商。可以说,今天依稀可见的繁华景象,完全是明清后的杰作。

    黄姚民宅的代表“司马第”位于龙畔街,是清代建筑。很明显它是一座沿着地势递进式的老宅院。沿着小路拾级而上,大门口非常完整的石鼓让我们肃然起敬——普通的古宅大院房屋虽然能保留,像这些石鼓或拴马桩之类的恐怕早就作古了。整个房子很通透,面阔3间,进深3间。前座中为门厅,两旁为耳房。中座正中为天井,两边为厢房。后座是正房,正厅里放置着隔扇和案台。刚一进厅里,隔扇上精美的镂花雕饰就吸引了我。前座与后座的檐墙上,也绘有山水、花鸟和一些神话故事。

    如同所有古镇一样,黄姚也少不了祠堂。黄姚的大姓人家必有一个祠堂。几百年下来,在黄姚先后辉煌过的共有十几个家族,于是就建起了十几座祠堂。这11座雄伟壮丽、装潢考究的宗祠,就是当年11个大姓家族辉煌历史的见证。它们也代表着客家人千年的奋斗精神永存。

    尽管古镇外面的街道上就是熙熙攘攘的集市,但在镇内绝对看不到林立的店铺和进进出出的行人。当然,更听不到震耳欲聋的摇滚乐或是汽车烦人的喇叭声。三三两两的游人悠闲地徜徉在小巷里,一条狗懒洋洋地趴在路中央,几只鸡在墙根下安详地刨食;间或会有村民挑着担子走过来,也不叫卖,但凭你去端详和猜测他的货物。路边一般都有一家小店,里面摆着自家酿制的豆豉。你若感兴趣,店主人会起身接待;你若从旁边走过去,主人也不会向你推销。入夜,镇上没有路灯,街上没什么行人,只有临街的一些窗口发出幽幽的灯光。

    99999块青石板和石跳的记忆

    黄姚古镇上的街道全部用青石板铺就,据说一共有99999块,一块不多,一块也不少。这种说法可能是一种理想化的演绎,我们当然不能去一块一块地数,但是却可以充分感觉到当地人对于“九”这个数字的迷恋。中国的传统讲究“水满则溢”,因此形容什么事情都不会“十成十”,总是留一点儿余地要“九成九”——既表示自己的谦逊,也暗含了“九九八十一”的圆满。客家人虽然不断迁徙,却是最不忘祖宗教诲的一群人。黄姚,就是这“九九崇拜”的最好明证。

    古镇的青石板经历了几百年岁月的洗礼,每一块都变得光可鉴人——到了夜里,在月光的照耀下,还会幽幽地发出蓝光,仿佛在无言地诉说着自己的过去,令人浮想联翩。

    江边的路面上,青石板中间有一块奇石,形状酷似一条鲤鱼——眼睛、鳞片、尾鳍,历历在目,栩栩如生。老人们说,当年铺路的时候铺到这里有大石阻隔,形似一条鲤鱼。本来要搬开,后来不知是谁提议索性就在这里雕一条鱼,于是便有了路中间的这道独特的风景。对于老人们来说,它是保佑黄姚的神鱼,旁边有人设立了香位,四时八节,常有人来祭祀。

    桥,是青石板铺就的。再好的古镇,如果没有一座耐人寻味的石板桥,便算不得一个胜境。小小的黄姚有桥,而且还不止一座。15座各具特色的大小石桥,把黄姚的河水悉心妆点了起来。最大的阶式石拱桥——带龙桥,呈半月形横跨在新兴街东面的小珠江上,上面还有一座乾隆时期所修的桥楼,不过现在已经拆除了。这座桥可不是装饰品,除了供行人来往,桥面用腰形铁块连锁的石板还能在发洪水时作分洪之用。对于一个以水为生的小镇,能驾驭洪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这也是黄姚历经千年仍能完好地保存的主要原因。

    有桥必有亭。三星桥、双龙桥和护龙桥头都建有别致的小亭子,大多与桥身连为一体。说是亭,其实有的是一座小庙,有的是一座小阁楼,供往来的人们休憩,同时还可以顺便烧香拜佛。桥、亭、阁、庙,不经意间,黄姚其实已经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中式园林。

    石跳是黄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石跳坐落在古戏台后面的姚江上,相传是仙女下凡时不慎丢落的梳子所化。其实,此桥是黄姚的先人用经过刻凿的石墩排列而成。整个桥共有31步,长19米。因为石墩间并不相连,行人要过桥只能跳跃着前进,所以它得到了一个恰如其分的美名——石跳。对于当地人来说,从上面跳一回,就好比到北京要登一回长城那么隆重。有趣的是,连镇上人家饲养的牛羊都习惯了这个石跳,可以一步不差地准确通过这座桥,从没发生过踩空的事件。

    石跳基本上是进镇的必经之路——经过了这个石跳的节奏,身子也变得轻爽了,一路在镇里闲逛都是飘飘的,心情也随之清朗起来。夕阳下,一个老人靠在一把躺椅上安详地看着报纸。他看上去十分硬朗,让我不禁好奇起他的年纪。一打听,老人已有82岁高龄。让我吃惊的是,老人居然说他在这个镇里只算个年轻人,百岁以上的老人还有二十多个呢。这个镇子上没有什么特别的饮食,镇口的姚江也不是条特殊的河水,可能正是那个让人宽心的石跳,让人跳来跳去忘了岁月的变迁。

    九龙结穴的仙人古井

    站在黄姚古镇最开阔的地方向四外望,四周几乎都是山,自己就在山谷的最深处。离黄姚最近也是最高的一座山是真武山;姚江对面的是隔江山;形状像一只公鸡的是鸡公山;仿佛是一个酒瓶的叫酒瓶山;还有一座叫螺山,像一只巨大的田螺。因为有这几座山,再加上山脚下那三条清溪蜿蜒流过,所以在传说中黄姚就成了一块“九龙结穴”的风水宝地。

    大凡风水宝地,必有奇异之处。镇上有一口仙人古井,泉水常年翻腾而涌,无论多旱多涝,始终保持不变。传说阴历七月初七上午在泉中取的水,能放置三年而不腐,人饮后百病不生。传说归传说,近年来经过专家的测试,发现这井水中还真的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常饮即使不益寿也能健体。在我们眼中,仙人古井最独特的倒是它的样子——它不是一个圆圆的泉眼,而是由几座方池相连。方池的功能性非常强,分为饮用池、洗菜池和洗衣池。从泉眼流出的水先供饮用,然后再依次进入洗菜池、洗衣池,最后汇入河中。

    仙人古井有一景,就是这里常常聚集很多用水的妇人,一边洗东西、一边聊天,脸上都是红扑扑的,在井水的映衬下十分好看。在井边站久了,发现有些妇人并不要洗什么,只是在旁边静静地看着,腼腆地笑着,听着别人说笑的故事。这让我想起很多村头的大树下,一群男人们蹲在一起,嘴里叼着没有点上的烟袋,脸上带着憨憨的笑,听某个“包打听”说着村里的新闻。那种传播方式很乡土,但却不如黄姚古井边的这种感觉。女人本就是水做的,在水光莹莹的井边交流彼此,远比在大树下蹲着来得诗意,来得自然。

    黄姚的美在于她的大气与纯真。说她大气,是集周庄式的江南水乡、平遥式的明清古镇、乃至于秀丽的桂林山水于一身。说她纯真,黄姚的一切都是原汁原味,浑然天成,真山、真水、真古建,还有那些觉得自己还是年轻人的真寿星。即使就是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中走来,也还是会为这里的闲适和恬淡而陶醉。

    这就是黄姚,桂南大地上最后的一块净土。
编辑:芨芨草
 我国最古老的皇家僧尼寺院 永泰寺,原名明炼寺,位于登封市区西北,始建..
 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嵩岳寺塔位于嵩山南麓,太室山脚下的嵩岳寺..
 南岳庙位于登封大金店中街村。据传说:全国五岳,金兵已占有四岳,唯有南..
 花木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女英雄,“代父从军”的壮举广为人知。自从美国..
 商丘夏邑县城北7公里,有一处蔚为壮观的古建筑群,这便是被称为“全..
 ·杭州玉皇山南将有千余拆迁户..
 ·蓬莱阁加强文物安全保护
 ·西安将对“大唐西市”“大唐..
 ·登封会善寺近日修缮完毕 即将..
 ·北京全面启动保护长城工程 将..
 ·唐代古建“慈源寺”将整体移..
 ·明泰陵300年來首度大修 總投..
 ·千年古寺“搬家”创世界纪录..
 ·上山遗址发掘面积再度扩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