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的一些名人与会馆有着难解难分之缘,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也在此发生。由于历史原因,许多曾叱咤一时的老宅子已沦为大杂院。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会馆的保护力度,一批会馆得以腾退和修缮,恢复了往日风采。目前老北京的会馆经过整修对外开放的有湖广会馆和银号会馆(正乙祠)两处,阳平会馆、安徽会馆、中山会馆也基本经过修缮。
其中,建于清嘉庆年间、因可以演上天入地的神怪戏而名噪一时的阳平会馆戏楼——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的古老戏楼正在紧张的修缮中,那些久违的场景有望在这里重现。
讲述者:汪源
从2003年开始,担任阳平会馆修缮工程驻派现场工程师。
600万资产换回阳平会馆
2000年6月
阳平会馆独具皇家风范
阳平会馆位于前门外小江胡同内。据记载,现存的阳平会馆建于清嘉庆七年,由小江胡同32、34、36号三个院落组成。其精华所在的戏楼,曾是京城规模最大的戏楼,同时也是独一无二的身在民间却具有皇家风范的戏楼。
由于历史原因,阳平会馆及这座戏楼解放后一直作为北京同仁堂集团的药材库房。直到2000年,崇文区政府借南城发展和危房改造的机会,在市文物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最终通过相当于600余万元资产的置换,将阳平会馆划归当时的区文化文物局管理。
2002年11月
施工方案曾经三次调整
到了2002年底,同仁堂所有物品搬空,一期修缮正式开工。当搭起“满堂彩”的架子后,施工人员发现这座古老戏楼的“病情”并不像当初从外表看到的那么轻,大木结构向东南方歪闪40厘米,再不进行补救就有整体坍塌的危险。于是施工单位马上把这一情况向区文委、市文物局作了汇报,市文物局当机立断重新修改了施工方案,从普通的古建修缮改为抢险加固。
此后,随时出现新情况,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文委三方随时汇集进行研究,施工方共提出8次修改意见,施工方案作了3次调整。
2003年
拨正结构全靠人力完成
由于搭起“满堂彩”架子做支撑,戏楼结构虽然倾斜,但暂时不会发生倒塌的危险,工人可以放手去拨正歪闪的柱子。古建筑都是榫卯结构,不用一根钉子,全靠榫卯之间互相交叉,维持结构稳定,所以拨正大木结构,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工程。
首先用钢链拴在一根柱子上,用滑轮一点点矫正角度,稍一用力,就可能造成其他柱子之间脱榫,于是就得马上停下来,再重新开始。为了控制好力量,这个过程全都靠人力完成,一根柱子直径大约20厘米,数十人拽住吊链,一天也动不了两三根。
分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