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园林
来源:大科普网 日期:2006-4-14
以艮岳为代表的写意山水园,因地制宜地建造在城市之中,称为城市园林,这是唐、宋时期园林的一种类型。
这一时期园林艺术的另一种类型是在自然胜区,以原来自然风景为基础,加以人工规划、布置,创造出各种意境的自然风景园。此种园林又受文人画家的影响,也具有写意园林艺术的特色。所不同的是,建于城市中的写意山水国往往都是人工为主,兼有写意的艺术特色,显得更完美。而自然风景园则以原来的自然风景为基本条件,经人为加工组织。
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西湖及近郊一带,皇戚官僚及富商们的园林数以百计,众多的诗人画家更以西湖为题吟诗作画。“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照珠……”,“水光澈滟晴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苏东坡这些描写西湖的名诗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他们写园,也参加造园,这都直接促进了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加上民间流行的许多传说故事,西湖的丰姿倩影使人们一见倾心。
在山水秀丽,绿荫丛中,到处隐现着数不清的楼台亭榭和岚影波光、丰姿绰约,确实使人有“古今难画亦难诗”的园林艺术好景。最富诗情画意的“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曲景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双峰插云、三潭印月等闻名中外的景点,从南宋流传至今,在七百多年的历史过程中,使西湖形成具有诗情画意,自然山水园林美的传统风格。
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原是南宋聚景园。南宋高宗、孝宗曾在西湖景区内造御花园多处,而以聚景园最为宏丽。传说和记载中,该园是会芳、瀛春、瑶萍、寒碧等亭台轩榭楼阁组成,这里循湖岸行,铺岸如茵,泉池碧澄,小桥流水,更有那时时传来清脆悦耳的莺啼,这莺啼点出了静中闻声的绝好意境。又有万树柳丝倒挂轻垂,犹如一道绿色的帐幔,再加上“晴波淡淡树冥冥,乱掷金梭万缕青”的点景之作,取名“柳浪闻莺”真是十分得体了。
“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三潭印月”素有“小瀛州”之称,这种用古仙岛名比作“蓬莱仙境”的造园意境,在我国园林艺术的布局中常有之。当年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曾利用这里的自然条件加以改造,用疏浚的湖泥堆成水上园林,构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园林美景。
风光旖旎的“三潭印月”,运用亭、榭、桥、石、廊等园林建筑,组成重重层次,构成富有变化的景区。虽然湖中有湖,但不感觉水多,陆地虽狭,却处处引人入胜,特别是当游人踏着那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来到碑亭和“我心相印”亭时,景色变化其妙无穷。
从曲桥的湖面望去,那亭亭玉立的三塔正好在“心心相印”亭的两旁和中间圆洞门的框景之中,如是在中秋赏月,那皓月中天,塔内灯光、月色、湖波、塔影,相映成趣,诗情画意,尽蕴育其中。景色奇丽的“三潭印月”,历来成为人们赏月的胜地。
横贯两湖南北的苏堤,全长2.8公里,“四湖景致六条桥,一枝杨柳一枝桃”。风光迤逦的“苏堤春晓”用桃、柳点出春意,人们沿着柳影波光,绿色的长廊而行,视野深远,动观之中景色多变。如果在这里临水小坐,远眺近览西湖的美景,心旷神怡。1071年,苏东坡在这里组织修建了长堤,后人为纪念他,定命为苏堤。用一条长堤,既把西湖湖水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增加西湖水面空间的层次,丰富了西湖水面景色,而且苏堤本身又是非常重要的一景。这种大范围巾的设计构思,可以说是我国最早期城市园林的极好实例之一。
另外的“断桥残雪”、“平湖秋月”、“双峰插云”等,都打破了封闭性园林的性质,成为自然美人工为之的美好园林艺术佳例。 分页:[1] [2]
编辑:夏腊梅
|
|
|
|